当前位置:首页 > 牛首资讯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云间天阙古来双——王安石与牛首山
发布日期:2021-10-23 作者:     浏览数量:13731


   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由于他在改革方面的巨大成就,列宁称他为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。王安石生在江西,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,因父亲王益曾任江宁通判,他跟随父母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,并在南京三任知府、两度守孝、两度辞相时居住,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年。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均安葬在牛首山附近,而他本人也曾为牛首山赋诗“云间天阙古来双”并留下“不讲排场,影响同僚”的轶事。

金陵怀古•地势东回万里江

【宋代】王安石

地势东回万里江,云间天阙古来双。

兵缠四海英雄得,圣出中原次第降。

山水寂寥埋王气,风烟萧飒满僧窗。

废陵坏冢空冠剑,谁复沾缨酹一缸。

   王安石的这首七律既有鸟瞰式地记录宋太祖荡平群雄、戡定江左、一统山河的宏图伟业,又有僧窗、废陵坏冢等微观视角,更有沾缨酹一缸的细节描述,可谓相映成趣,实乃古诗词之佳品。诗中形象地描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牛首山(即天阙山)双峰,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,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,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。这时割据者在金陵的“王气”就黯然而收,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。人们有时还可以从那些小朝廷君王的陵墓里找到一些随葬的冠剑,但没有人再为他们泪沾冠缨,以酒祭奠了。

   王安石通过“地势东回万里江,云间天阙古来双”的描写,既道尽了牛首山双峰对峙实乃“此天阙也”的典故,又把牛首山与万里长江相提并论,更写意式的将牛首山最具盛名的“牛首烟岚”之景近乎白描下来,誉之“云间天阙”,可谓跃然纸上,对牛首山的山川形胜和自然风貌如此极尽溢美之词,不是“真爱”还能是什么呢?

   王安石不知道的是,此后的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“兀术趋建康,(岳)飞设伏牛首山待之,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抗之,金兵惊,自相攻击。”虽未“圣出中原次第降”,但毕竟“兵缠四海英雄得”,岳飞在此取得的牛首山大捷,为南宋这一中华文明之正朔延续了百有余年的光阴。而这段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留下的“抗金故垒”,在后来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仍曾加以利用。

   史载王安石为人、行事俱为低调,从不仰仗贡献和功劳盛气凌人,反而生活朴素,没有丝毫的特权观念。罢相退隐南京后,据说王安石时常骑一头小毛驴,身穿普通百姓服装,上牛首山逛逛风景,谁也不认识这个骑毛驴的老头就是当年主持朝廷变法大业的王荆公。

   有一次,王安石曾经的同僚陈升之途经金陵来探望他,陈升之派头很足,一路耀武扬威扰得四邻不安。王安石亲自到江边去迎接他,依旧骑着那头小毛驴,让仆人雇了台二人抬的小轿给陈升之坐。陈升之见状大感惭愧,急忙制止随从的喧哗和排场,向王安石行礼,乘坐那台他此前从没坐过的小轿,跟随王安石回到牛首山下暂住的简陋住所,据说经此一事,陈升之再也不讲排场了。

   风云变幻、时过境迁,王安石当年在牛首山搭建的茅棚已不可考,佛顶宫、佛顶塔、佛顶寺亦平添了几分盛世繁华,早已不复“山水寂寥埋王气,风烟萧飒满僧窗”的寂寥之感,唯荆公之忧国忧民可堪“沾缨酹一缸”。


上一条:牛首山金牛谷公司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会
下一条:牛首山开展招标最新政策法规介绍及案例分析培训会
版权所有: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03418号

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982号